发布时间:2025-11-07
浏览次数:
人形机器人列入火炬传递方阵、化身迎宾礼仪;安防机器人在场馆里智能巡逻;AI直播相机自动捕捉赛场上的精彩瞬间……
体育盛会亦是科技盛会。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广东紧密结合赛事需求,将系列前沿科技融入场馆建设、赛事保障、观赛服务等各个环节,构建起高效、可靠的赛事运行支撑体系。
从源火采集的“科技秀”,到赛场内外的精准服务,科技以多元形态赋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彰显广东“体育+科技”领域的前沿实力。在赛事中首次投入应用的创新技术在赛后有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与模式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新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
在深圳市体育中心智慧指挥中心,一个12米长的弧形大屏尤为醒目。屏幕上,数据信息正不断滚动更新,场馆运行的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在这里,基于数熊猫体育智能股份字孪生技术,6.8万平方米的场馆被浓缩成屏幕上一个虚拟的三维模型。大屏背后的系统实时监测着场馆内2.3万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空调能耗偏差超过5%即触发预警;消防通道堵塞20秒内自动警报;AI算法能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工作人员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完成从设备巡检到应急调度的全流程操作。
类似的“智慧大脑”已覆盖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多个赛事场馆熊猫体育直播平台。赛前,这些场馆接入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赛事场馆内人员流动状况、通信设备运行情况、业务指标达成情况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精准感知与全方位监测。
智慧运营的触角也延伸至场馆的每一处细节。巡逻机器狗在出入口及安检口执行巡检任务,利用人脸识别功能统计人流量,语音播报引导、疏散人群;迎宾机器人在通道穿梭,热情迎接运动员和观众。在广东,科技让场馆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响应”,构建起坚实的智慧保障。
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停车场区域,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整齐铺展,铺设面积超2400平方米。通过综合运用照明优化、空调调控、辅助降温及光伏发电等多项技术,该场馆成功改造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谭海阳表示,此次改造,能让场馆每年节省电量约10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约33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1吨。
绿色理念深入更多场馆的建设细节。广东多个赛事场馆通过系统应用节能环保建材、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等技术组合拳,有效降低场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馆内科技产品选择中,广东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为标准,让产品既满足赛事需求,又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据了解,十五运会赛事将100%使用绿电,赛事绿电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覆盖广东比赛场馆的所有比赛,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同时,氢能备用电源等创新技术也将赋能赛事保供电,以科技硬实力打造低碳赛事新标杆。
“感觉非常平稳!对于我们这些穿戴假肢或长期依靠轮椅出行的人来说,上下楼梯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这个产品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的‘心头痛’!”在此前举办的残特奥会自行车赛现场,一位参赛运动员现场体验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后由衷赞叹。
这类爬楼轮椅满电时,可连续攀爬逾千级台阶,还能通过智能系统实时感知楼梯斜度,自动调整使用者坐姿,确保运动员能安全、舒适地进出主席台与看台区域。
在场馆里,像这样高科技的助残产品并不少见,如导盲六足机器人、智能导盲犬、智能脑控轮椅车等。这些产品融合人工智能、激光雷达、语音交互等前沿技术,在赛场内外为运动员、观众提供便利,彰显了科技深度融入赛事运行和运动员体验。
赛场上,“赛事自由视角系统”对各类球类场馆赛事进行全程、多角度视频采集,在满足观众体验的同时,能自动生成足球数据报告,为教练团队提供精准的战术分析工具;AI直播相机自动识别羽毛球比赛中的多拍回合,精准捕捉杀球等“高光时刻”,为运动员复盘技术、提升竞技水平提供数字化支撑……
在赛场之外,VR椭圆机能够根据虚拟场景智能调节脚踏阻力,为运动员打造沉浸式高效训练;VR平衡车通过载具式设计与腿部操控摇杆,精准复现飞行、滑雪等运动姿态,让训练兼具趣味与实效;训练后,AI按摩仪缓解肌肉疲劳、促进体能恢复,智能调脊机器人基于生物力学矫正技术,改善长期训练带来的肩颈僵硬等问题。
在这场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中,广东不仅为赛事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展现出科技服务于人的温度。这些技术成果还将进一步融入城市标准与社会生活。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聚集大批康复器具企业,多年来致力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助残企业的转型,持续在精准电控、精密机加工、碳纤维应用等新技术新材料领域不断突破,成功研发出国内首辆残疾人专用运动轮椅,并实现智能轮椅的无人驾驶、全场景避障及风险预警等功能升级。“这些产品形成‘技术领先、应用试点多、产业规模初显’的发展特色,不仅服务观赛参赛体验,更将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标准,让‘全民全运’理念落地生根。”
戴上采用光波导显示的AI+AR智能眼镜“StarV Air2”,除了可以完成录制第一视角视频、语音通话等“基本操作”外,还能实时翻译14国语言,看向不认识的路牌就能显示出对应文字,还能识别食物的卡路里……
科技惠民,体验升级。广东科技力量对十五运会的全方位支撑,不仅让运动员体验更好,更将惠民福利藏在每个科技细节里,赋能赛事、出行、服务等方方面面,为赛事观众提供全新观赛体验。
“你好呀,我是十五运会的志愿者,很高兴为你服务……”11月1日起,在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多个场馆中,“数字人志愿者”已正式“上岗”。它们可以用普通话、英语两种语言与观众、嘉宾等交流,提供赛况、旅游、文化、公共服务等全方位智能查询和交互服务。
崭新的科技产品成为体育精神和岭南文化传播的桥梁。能实现“裸眼3D”效果的超高清LED显示屏、业内首款羽毛球赛事场景AI相机,将赛场的高光时刻带到场外观众眼前;全国首创的“文化AR数字钱包”,不仅可即时开启岭南文化AR体验,更实现粤港澳跨境支付“一触即达”。
在赛会工作人员集中就餐点应用的咖啡机器人,不仅能现场制作香浓咖啡,还能喷上运动会会徽等定制图案,有望用于人流密集的场所,既卖产品,也作宣传。
南方电网打造的“空-地-隧”一体化无人巡检团队,实现无人机、无人车与机器狗的跨界协同,可在15米范围内精准锁定故障线%,将故障处理效率提升3倍,赛事结束后,该系统将全面应用于城市电网,预计可替代65%的人工巡检任务,年均减少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师生,受撒哈拉银蚁仿生技术启发,研发“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已应用于广州近百个志愿者服务站,为站点提供降温保障。
“十五运会高科技产品全面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这既源于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坚实基础,也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劲实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执委会提出的“加强‘体育+科技’,更好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示精神,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结合赛事实际需求,遴选130多款高科技产品,覆盖“场馆建设、赛事保障、科技助残”三大领域,构建科技赋能体育的全新范式。
●广东遴选130多款高科技产品,覆盖“场馆建设、赛事保障、科技助残”三大领域
●十五运会赛事将100%使用绿电,赛事绿电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覆盖广东所有比赛场馆和赛事,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
●研发全球首个AI低压线米范围内精准锁定故障线%,将故障处理效率提升3倍
●AI低压线路故障定位系统将全面应用于城市电网,预计可替代65%的人工巡检任务,年均减少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此举开创全球体育运动史先河——首次在深海海底直接采集“源火”。
该“源火”取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先在冷泉口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并借助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电,在“燃烧室”中实现深海引燃,以“九天之光”引燃“深海之冰”的水火交融景象。
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以太阳作为能量来源的陆地生态系统,冷泉生态系统是以碳氢化合物和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的。冷泉中的化学能,孕育出管状蠕虫、巨管虫等独特生命。此次采集的“源火”,正是诞生于化学能。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利用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在南海北部海域首次发现了海底规模空前的活动性“冷泉”,命名为海马冷泉。“源火”正是采自这里。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介绍,“源火”采集共分几步:先在冷泉口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发电转化的电能,远程传输到海底引燃甲烷;最后由“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带“源火”回甲板,移入源火盒保存。
为了实现这种天马行空的取火方式,科研人员研究探讨多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清晰的技术路线,研发了基于“海马”号的“源火”采集装置,完成了水池试验及搭载平台码头联调。
2025年5月3日至4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带着“海马”号两次下潜到1500多米的深海,成功实现了深海“源火”引燃,验证了“源火”引燃方案的可行性和装备的可靠性。
2025年9月18日,采集团队搭乘“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抵达海马冷泉区。当日14时26分,“海马”号带着“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潜入海底,精准抵达冷泉渗漏点。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机械臂开始作业,采集溢出的可燃冰和伴生气。被“唤醒”的可燃冰在降压作用下释放出“源火”的气源——甲烷气体。
16时48分,船上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为电能传到海底,在1522米的深处成功引燃气体。“海马”号还在海底放置了“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源火’采集点”永久基点定位标。
17时30分,“海马”号带着那簇珍贵的火焰返回“海洋地质二号”甲板。18时08分,科研人员用引火棒把“源火”转移至“源火”盒。
在1500米深的海底工作,相当于每平方米要承受1450吨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下,别说精准引燃可燃冰,就连稳定传输信号、保障设备正常运转,都是巨大的挑战。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王伟巍表示,团队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技术锁定了冷泉位置,通过流体地球化学探测分析了可燃冰成分,再借助近海底探测实时掌握环境变化。
执行任务的“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能承受深海高压灵活作业。而搭载“海马”号和科研人员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配备了DP-2动力定位系统和150吨重型海工吊,仿佛海上的“移动实验室”。
从1522米深海成功采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圣火“源火”,不仅是一项“不可能任务”的重大突破,更让体育精神与海洋强国梦想在这簇火焰中交相辉映。
它使“水火相济”的深海奇观成为现实,更将可燃冰、太阳能等战略性清洁能源,与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紧密融合,生动展现了我国向海图强的坚定决心,也向世界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坚实的科技实力与澎湃的创新动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