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5
浏览次数:
“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总决赛于11月1日落下帷幕,截至决赛当日,“苏超”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亿人次。与此同时,体育休闲消费持续升温,今年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赛事经济正逐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1月4日,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省将体育赛事作为培育新型消费、赋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发展赛事经济,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断凸显。“苏超”自5月10日开赛以来持续火爆,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不仅熊猫体育直播平台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更有力推动了消费、释放了内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抖音、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快手等平台线亿次。
此次,省体育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有关部门,在广泛听取重点体育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建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起草形成该《意见》。张海涛介绍,《意见》共五个方面内容、17条具体举措,主要呈现5大特点。
聚焦重大部署,体现率先作为。江苏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总规模6415.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比重超过1/6,预计2024年总规模近7000亿元;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达2206.5亿元,占全省同期GDP比重为1.72%。同时,办赛数量持续攀升,办赛质量显著提高。
聚焦供需协同,释放消费活力。一方面,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围绕“办好赛”,在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常态化举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引进培育高端体育赛事、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等5个方面下功夫,释放赛事活力,赋能消费升级。特别是提出持续办好“苏超”,打造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人文经济互促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同时进一步放大“苏超”效应,支持各级体育协会等主体,按市场化规则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鼓励各地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发展滑雪、潜水、动力冲浪板、飞盘、桨板、定向等新兴赛事,鼓励发展街头田径、滑板、匹克球、腰旗橄榄球等潮流运动,让各类运动百花齐放,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赛观赛需求。
另一方面,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赛事消费场景,延伸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互动娱乐于一体的“第二现场”,鼓励各地推出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等优惠措施,持续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聚焦系统发展,完善产业链条。赛事经济产业链长,牵引带动作用强。《意见》突出“拓链条”,围绕深化“赛事+文旅”、提升“赛事+制造”、做精“赛事+服务”,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比如,在“赛事+文旅”方面,提出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构建以环太湖、沿长江、沿大运河、沿海等区域为重点的“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开展帆船、赛艇、龙舟等水上运动赛事,促进低空、冰雪、骑行、汽摩等时尚项目发展。持续办好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举办全省体旅融合创意策划大赛。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旅融合发展项目。在“赛事+制造”方面,强调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助力更多体育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行列。在“赛事+服务”方面,提出深化体育与健康、养老等行业融合,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体育休闲项目,结合特色赛事打造优质研学课程和线路。
聚焦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支撑。围绕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发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嵌入式建设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水上运动基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加快公共体育场馆绿色、低碳、智能转型。围绕加强专业人才支撑保障,多层次培养赛事管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完善各类裁判员培养、认证、选拔、选派管理制度,加强体育赛事活动指导员、竞赛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在赛事经济领域就业创业,以高质量人才赋能赛事经济加快发展。
聚焦要素保障,形成发展合力。发展赛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组织管理等各要素协同发力。组织管理方面,提出制定大型体育赛事安保标准,建立体育赛事效益评估体系,健全大型赛事活动跨部门一站式综合服务保障,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为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体育赛事领域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